
今年5月12日,是第14個全災減災日,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突出“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主題,深入開展全災減災日系列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出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批示,為交通防災減災救災提出新的要求。交通運輸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總體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擔當,采取了一系列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切實保障了公路水路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展災害風險普查 摸清災害風險底數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就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確九項重點工程,其中,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掌握風險隱患底數為九大工程之首,國務院專門成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辦公室推動該項工作。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成立部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發動全行業積極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公路水路承災體普查工作。按照國務院普查辦工作要求,在2022年4月底,全面完成數據采集和匯交任務。經統計,公路水路承災體普查完成全國各類公路調查里程達513萬余公里、港口泊位6200余個、內河航道1.5萬余公里、通航建筑物及航運樞紐180座,航運樞紐13座,采集各類數據近460萬條,普查進度和數據質量均位于各行業前列,得到了國務院普查辦的充分肯定。

公路承災體普查在公路養護年報數據基礎上,對公路路線、橋梁、隧道共計425萬余條基礎設施數據進行了補充完善,并新采集了高邊坡基礎設施9萬余處,對公路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沉陷與塌陷、水毀等5類災害風險進行了重點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點基礎信息、歷史信息及現狀特征,并形成災害風險等級評估。水路承災體普查重點對20個省份港口設施、航道設施、通航建筑物設施和航運樞紐設施屬性信息和水路承災體承受的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等5類災害歷史信息進行了重點調查,在此基礎上開展風險評估。經統計,共采集公路災害風險數據22萬余條、水路歷史災害信息2500余條,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行業災害風險數據庫,掌握了自然災害風險分布,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有效指導。同時,健全完善了數據采集機制和技術標準體系,鍛煉了基層人才隊伍,為自然災害防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強化災害防治措施 提升災害防治能力
交通運輸部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加強組織領導,擴大資金投入,采取了防控災害源頭、提升工程防治水平、加強管理措施等一系列的防災減災舉措。利用風險點數據、風險評估結果等,建立公路水路自然災害項目庫,根據風險等級和實際情況,分類施策,科學編制防治規劃和年度防治計劃。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處置公路沿線災害路段3萬余公里,公路沿線自然災害發生率大幅降低,易發、多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逐漸增強;高等級航道累計實施應急疏浚1200余萬方,調整修復航標7700余座次,有力保障了重要水路干線通道安全暢通。
文章轉載來源 | 公眾號交通運輸部公路局
策劃 | 常亮
責編 | 樊梓嘉